福州智慧菜市场:带给你不一样的烟火
-
I want to share
“都2019年了,谁还去农贸市场买菜?”
事实上,在福州,许多80后、90后已经许久不曾踏足的农贸市场,如今仍牢牢占据生鲜零售第一渠道,并在经历一次次的改造升级后,焕发出新活力。
农贸市场,一座城市里最具“烟火气”的地方,不应被遗忘,也没有被遗忘。
菜市场迈向高颜值、高素质
一方面是新鲜齐全的商品、亲民的价格,另一方面,却往往是“脏乱差”的代名词。地面湿滑、气味难闻,大妈、大爷才爱去,碰上货品质量纠纷,维权也是个难题……关系千家万户“菜篮子”的传统农贸市场,诸多的痛点亟待解决。
2018年起,福州市首次将15个城区农贸市场实施“农+超”改造提升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属地为主,统一标准、分步实施,积极引进、市场运作,多元投资、奖补结合”的工作思路,打造智慧农贸市场。
走进福州市晋安区新店直街的金城农贸市场,市场布局有序,蔬菜、肉类、生鲜、干货等区域分区明显;明快现代的装修风格,干净整洁;电子秤打出的购物小票上,都有溯源二维码,用手机一扫,市场、摊位、商品产地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“市场大变样后,我们干活舒心了,生意也好做了。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2000多元,来的年轻人都多了。”已在这里经营蔬菜五六年的摊主小黄说。
目前,对“升级版”农贸市场的场所建设、经营品类、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,福州市都有了规范,不仅追求高颜值,更要高素质。
根据城区农贸市场实施“农+超”改造提升建设标准,改建后其经营面积一般要达到800平方米以上,其中生鲜食品(包括包装食品、调味品等)经营面积应占80%左右。经营品类方面,蔬菜瓜果30种以上,鲜活水产品20种以上,生鲜冷冻食品20种以上,粮油及其制品30种以上。猪、牛、羊、家禽等肉食品以及蛋品、干杂食品、熟食品、调味品等各类品种基本齐全。
此外,农贸市场内还应设置不小于8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,配有专职快检人员,每日开展快速检测。每个农贸市场都将建立内部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,追溯、检测等信息应纳入平台实施信息化管理,实现经营商户实名管理、进场批次登记、销售打票、追溯扫码查询、政府远程监管等功能,建立起经营商户自主承担食品安全追溯的主体责任机制。
如果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商品质量、计重计价等问题,经市场管理方确认属实后,由市场管理方先行向消费者退款赔付,再向摊位经营户追偿。
不仅仅是个买菜的地方
在这场农贸市场“变形记”中,中渼市集是个不得不说的角色。
中渼市集对农贸市场改造的方向是标准化、规范化、智能化。中渼‘农+超’模式农贸市场,是保留了农贸市场的经营灵活性、主动性以及价格亲民等的优势,结合了超市化的购物环境升级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,融入了信息化管理运营的新型智慧农贸市场。
购物环境和食品安全系数的提升,是改造过的农贸市场带来的最直观变化。然而,这还不足以吸引习惯更便捷买菜方式的消费者,尤其是年轻群体。
为此,中渼努力打造满足家庭式购物、就餐、休闲等综合性需求的消费场景,让农贸市场不再仅仅是个买菜的地方。
中渼市集刘宅店,在市场主体周围开放夜市经营,引入望京小腰等网红店,并规划25个共享厨房,提供食材烹饪加工和餐饮服务。而在市场主体的二三层位置,则可开展亲子烘焙教室、社区美食品鉴、社区健身教室等,以此打造集烟火味、人情味、好滋味于一体的“邻里中心”。
对数据的挖掘利用,则可能给农贸市场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。经升级改造后的新农贸市场,所有摊位的相关销售、流通数据,都将被采集、记录与分析。
代表平民化、大众化的农贸市场,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优势。2019年,福州智慧农贸改造提升仍在继续,又将有一批城区农贸市场获得新生。
文章来源:福建日报